【世界快播报】一线观察丨田间管理 科技当家
“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粮食要丰产,管理是关键。
盛夏的黑土地,绿意盎然,万物蓬勃。当前,农业生产进入夏管阶段,一望无垠的水稻田和有机小麦专属种植基地,处处是科技田管作业的场景,低空遥感、智能植保、叶龄诊断等新技术和新机械在夏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大大提高了本田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为水田夏管增添了科技“砝码”。
(相关资料图)
物联网监测护佑小麦生长
初夏,北安分公司红星农场有机专属基地的有机小麦满目葱茏、生机盎然。在麦田的中央,三个物联网监测设备犹如三个“兄弟”,引人注目地屹立在地头。
“这3台设备分别是小麦性状智能识别仪、田间微型气象站、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通过手机实时了解有机小麦各方面生长情况,以便及时应对和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依据。”红星农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齐雷说。
物联网监测设备可以通过手机实时了解有机小麦各方面生长情况(央广网发 钱泊羽 摄)
2023年,北安分公司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指导农场与科研院校共同研发了小麦性状智能识别仪、田间微型气象站、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等智能设备,为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有机作物生长信息全流程自动监测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这些设备已经全面应用于有机小麦基地。
“现在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得勤盯着点儿!”一大早,红星农场农业发展部人员就在查看小麦性状智能识别仪收集的信息。通过设备屏幕,有机小麦叶数、叶长、株高、生育时期等一系列信息映入眼帘,一场有机农业的智能“秀”在此上演。据了解,小麦性状智能识别仪采用高精度自动控制与先进装备技术,通过智能伺服机构分离小麦植株,形成高品质光学信息采集,结合视觉计算、人工智能分析等信息技术,实现小麦表型识别和生育进程智能诊断。一旦监测数据低于正常标准,系统将报警提示,为下一步农艺措施指导服务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自这三个设备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向这个农场种植户提供了近千条小麦各阶段生长监测数据,为小麦科学管理、健康生长提供了科学依据。
“叶龄诊断”跟踪、科学水肥管理
“这稻苗已经长出第5片叶子了,应该根据苗情施用分蘖肥和二遍用药,并使用安全低毒高效杀虫剂防控潜叶蝇,要注意看好水,别错过促进分蘖的黄金期。”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农户王静的田地里,农业技术人员李陟正在将水稻叶龄的生育进程记录到水稻叶龄跟踪指示牌上,并指导农户进行水肥管理。
水稻生产数字云平台(央广网发 伏媛媛 摄)
七星分公司把“叶龄诊断”技术作为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栽培技术措施,在田间安装了20台智能叶龄跟踪监测设备,设立了240余处水稻叶龄跟踪点,根据不同水稻品种、不同行距等栽培方式,采取自动采集和专人采集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跟踪叶龄株高、叶长、分蘖等数据,每隔7天开展一次水稻叶龄调查,以现场培训、短信、生产微信群等方式,指导种植户进行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水、肥、保的调控,护航水稻健康成长,为今年水稻丰产丰收提供技术保障。
目前,七星分公司已全面掀起高标准夏管热潮,叶龄跟踪、防病健身、科学施肥、间歇灌溉、飞机航化作业……这个公司以实际行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抢农时、上科技、强管理,切实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为全年农业丰产丰收夯实基础。
“数字农场”为稻田生成植保“处方”图
今年夏管,军川农场的广袤稻田里早已不见人工作业的忙碌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植保无人机作业。
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这个农场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将植保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对田间病虫草害、氮磷钾变量追肥、水稻倒伏区域识别等方面,依托“数字农场”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预警,并为稻田生成“量身定制”的植保“处方”图,连同生产管理建议一同发送给种植户,避免病虫草害的发生,实现精准植保。
植保无人机田间作业(央广网发 董林 摄)
农场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梁传武介绍,1架载有100斤肥料的植保无人机3分钟就可以完成15亩地的施肥任务,作业精准度高、施肥均匀,如今,植保无人机正逐步成为本田管理的“主力军”。
未来,军川农场将依托“数字农场”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数字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丁宁 张永刚 钱泊羽 芦长荣 侯越 伏媛媛 刘晓明 董林参与采写)